不過我不在乎這些問題,只要可以看到多一點的仿作就很滿足了,看看作家們不同的福爾摩斯觀也是很有趣的呀。
被稱為中國現代偵探小說第一人的程小青,不只寫了霍桑探案,也不只翻譯了福爾摩斯探案故事,還寫了一篇仿作《龍虎鬥》,是一部描述福爾摩斯和亞森羅蘋鬥智的作品,收錄在左側第一張圖的《偵探泰斗 - 程小青》之中。
天下雜誌所出的這一本由林世仁所撰寫的童書作品《福爾摩斯新探案》(右側第一張圖),收錄了八篇作品,其中第一篇即為和書名相同的《福爾摩斯新探案》,是一篇台灣的福爾摩斯仿作。
1990年12月號,編號第74的推理雜誌(左側第二張圖),其標題為福爾摩斯仿作特輯,裡面收錄了四篇仿作:柴田鍊三郎《名偵探誕生》、山村正夫 《瘋狂的失蹤》、愛德華.霍克《花斑蛇之謎》、史蒂芬.金《華生破案》。其中《華生破案》就是前面有介紹過,收錄在《Mystery 2》中的《醫生探案記》。以上三本作品要特別感謝友人「推理小說家暨推理小說藏書家」呂仁,因為是他所提供的資料,才讓我注意到這三本被我遺漏的作品。
時報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了由艾斯特班.馬丁(Esteban Martin)所撰寫的作品《亞維儂少女之死》(El Pintor de Sombras)(右側第二張圖)。故事的主角是鼎鼎大名的畫家畢卡索(Pablo Ruiz Picasso ),本書書名是他在1907年所完成的畫作,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。書中巧妙的將畢卡索、福爾摩斯和開膛手傑克連結在一起,讓這三人在巴塞隆納碰面,讓福爾摩斯從亞維儂少女畫像的線索中,去偵破慘忍的謀殺案。
繁體的作品介紹完了,接著來看看簡體的作品。台灣有翻譯出版的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實在太少了,相較之下對岸出版了很多。雖然說水準不見得都很好,但不管是仿作還是戲作,甚至是只要有提到福爾摩斯就好,這樣福爾摩斯迷就多了一些機會可以親近這位神探了。
以下簡體的譯作僅列出無繁體版本的,若是簡體版系列書系中的部份作品有繁體版本,則會順便介紹,否則不會特別介紹其簡體譯本。
第一篇的福爾摩斯仿作是在1891年11月發表的《My Evening With Sherlock Holmes》,只比《波希米亞醜聞》晚了四個月,而長篇的仿作一直要到1966年才首度出現,就是艾勒里.昆恩(Ellery Queen)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《恐怖的研究》(A Study in Terror)。電影的劇本是由 Donald Ford(為昆恩中 Frederic Dannay 的化名)和 Derek Ford 兩人所寫。
開膛手傑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,而且還發生在福爾摩斯的時代,但是正典中卻隻字未提,於是這部作品滿足了讀者的期待(之後也有其他的仿作講述開膛手傑克的故事)。故事內容是艾勒里.昆恩收到了一份手稿,裡頭記述福爾摩斯找出了開膛手傑克的真實身分,而艾勒里在反覆推敲了這份手稿之後,挑戰福爾摩斯的解答,到底誰的解答才是真相呢?
這本作品很可惜的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中譯本,但對岸的推理社團謎斗篷翻譯了電影劇本自費出版(左側第三張圖)。到目前為止,謎斗篷的十本出版品中,有五本和福爾摩斯有關系,除了上面提到的《恐怖的研究》,以及另外三本福學研究書籍之外,剩下的一本就是右側第三張圖的《完美的不在場證明》(The Perfect Alibi),這是 A.A.米爾恩(A. A. Milne)所著,與書名同名的三幕偵探劇,書中一併收錄了作者的三部短篇推理小說,以及一篇極短篇的福爾摩斯戲作《戲耍福爾摩斯》(The Rape of the Sherlock)。
但是這種自費出版的書印量都不大,我手上的這兩本書內寫的印量分別是221和300冊而已,所以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庫存可買。
對岸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在2008年五月到2009年九月之間出版了三本書系名為「新編福爾摩斯探案集」的三本仿作(左側最後三張圖)。其中第二本是台灣臉譜出版社也有翻譯出版的《貝克街謀殺案》(臉譜版譯名為《貝格街謀殺案》)。書系的第一本《謀殺,我親愛的華生》(Murder, My Dear Watson),書系的第三本是《貝克街的幽靈》(The Ghosts of Baker Street),這三本短篇合集都是由格林博(Martin H. Greenberg)所主編的福爾摩斯合集。到目前為止,格林博一共編了八本福爾摩斯選輯:
《Sherlock Holmes Through Time and Space》,和著名的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(Isaac Asimov)共同主編,收錄科幻作家的福爾摩斯戲作,於1984年出版。《Sherlock Holmes in Orbit》和 Mike Resnick 共同主編,於1995年出版的合集,內容都是科奇幻作家的戲作。
《Holmes for the Holidays》和《More Holmes for the Holiday》這兩本都是以末日為主題的福爾摩斯戲作,分別於1996和1999年出版。
以上四本都無中譯版本。
《Murder in Baker Street》,即《貝克街謀殺案》(貝格街謀殺案),於2001年出版。《Murder, My Dear Watson》,即《謀殺,我親愛的華生》,2002年出版,收錄了十一位當代作家用不同的角度和手法所創作的仿作集,和《貝克街謀殺案》一樣,在書末都收錄了另外三篇關於福爾摩斯的研究文章。
《The Ghosts of Baker Street》,即《貝克街的幽靈》,這可不是動畫名偵探柯南的那部劇場版《貝克街的亡靈》,而是2005年格林博和 Jon L. Lellenberg 以及 Daniel Stashower 三人共同主編的合集,收錄了十篇和超自然力量有關,帶有靈異色彩的作品,看嚴肅且理性的福爾摩斯如何來偵破匪夷所思的鬼神案件。和前兩本一樣,書末的附錄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福爾摩斯研究文章。
以上的三本書,也就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這三本,都有著「New Tales of Sherlock Holmes」的副標題。
《Sherlock Holmes In America》,於2009年出版,同樣也是格林博和 Jon L. Lellenberg 以及 Daniel Stashower 三人共同主編的合集,收錄了十四篇描述福爾摩斯和華生到美國探案的作品。這本也沒有中譯版本。
就我個人的閱讀感想,《貝克街謀殺案》、《謀殺,我親愛的華生》、《貝克街的幽靈》這三本書都不算特別精采且突出的作品,整體而言書末的附錄反而才是亮點所在,但若要比較的話,我對後兩本的評價比較高。我猜當初臉譜出版社推出《貝格街謀殺案》時,應該是有計劃要繼續推出同樣是格林博主編的後面幾本,但後來可能因為銷量或是其他的因素而沒有繼續出版。希望最近讓臉譜「新福爾摩斯探案系列」書系重新活了起來的這股福爾摩斯熱潮,能夠繼續讓臉譜推出這個系列的其他作品中譯了。
附帶一提的是,Jon L. Lellenberg 是柯南.道爾遺產在美國的執行人。
(未完待續)
延伸閱讀
談談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(一)
談談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(二)
談談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(四)
談談福爾摩斯仿作和戲作(五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