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/05/2014

瑞典作家的 Håkan Nesser 的 Van Veeteren 系列作品及其影像改編

瑞典作家 Håkan Nesser 對台灣人來說很陌生,因為他的作品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被中譯,但他可是三度獲得瑞典犯罪小說學會(Svenska Deckarakademin,英語:Swedish Crime Writers' Academy)所頒發的「最佳瑞典犯罪小說獎」(Bästa svenska kriminalroman,英語:Best Swedish Crime Novel Award)得主,也在 2000 年獲得北歐犯罪小說最高榮譽的玻璃鑰匙獎,還在 2010 得到了歐洲犯罪之星獎(開膛手獎,Ripper Award)。


Håkan Nesser 出生和成長都在瑞典,在 1988 年出道寫了第一部作品,但卻一直留在學校任教,直到 1998 年才成為全職的作家。在 2006 年的時候搬到紐約居住,之後因為妻子工作的關係搬到英國,而現在又搬回瑞典,住在哥特蘭島上。

Håkan Nesser 在 1993 年發表了探長 Van Veeteren 這個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後開始大紅,直到 2003 年,總共為這個系列創作了十部小說。而在 2006 年開始,他又創造出了另一個以 Barbarotti 為主角的另一個系列。有趣的是, Håkan Nesser 雖然是瑞典人,但他為故事角色所取的名字常常是荷蘭名,例如 Van Veeteren 就是一個荷蘭名字。

這篇文章要介紹的就是 Van Veeteren 這個系列。

這個系列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小鎮 Maardam(另一個 Barbarotti 系列的故事背景也是在一個虛構的城市),小說中並沒有明確的說是在那裡,小說中提到的其他地方也都不存在,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,背景應該是在北歐。

在這個系列的前五部作品中,Van Veeteren 是總督察,率領著屬下辦案,然而到了後五部作品,他退休了,成為了一家二手書店的老闆,但常常還是協助之前的下屬調查案件。

Van Veeteren 是一個有著哲學氣質的偵探,神秘兮兮,有時很難打交道,卻擅長在看似毫不相關的事物之間尋找聯繫。而這樣憤世嫉俗的古怪個性,也讓他逐漸成為了馬丁貝克和韋蘭德之後最受歡迎的北歐偵探形象。 註: 本段文字出自 2013 年  Nesser 到訪中國時,東方日報的專稿 (原文連結在本文最末)

Van Veeteren 系列的十部作品中,有九部被影像化,而其中有六部在台灣播出過,以下依照作品發表的順序列出:

發表
年度
原文書名英文書名影像改編
(年度)
CinemaWorld
中文片名
台灣首播
日期
1993Det grovmaskiga nätetThe Mind's EyeS1 E1(2000)
1994Borkmanns punktBorkmann's PointS2 E1(2005)雙屍風雲2014/5/16
1995ÅterkomstenThe ReturnS1 E2(2001)
1996Kvinna med födelsemärkeWoman with BirthmarkS1 E3(2001)
1997Kommissarien och tystnadenThe Inspector and Silence
1998Münsters fallThe Unlucky Lottery
(美版:Münster's Case)
S2 E2(2005)蒙斯特的墜落2014/6/20
1999CaramboleHour of the WolfS2 E3(2005)楊桃2014/7/11
2000Ewa Morenos fall
改編電影名:
Moreno och tystnaden
The Weeping GirlS2 E4(2006)莫雷諾與沉默2014/7/25
2001Svalan, katten, rosen, dödenThe Strangler's HoneymoonS2 E5(2006)燕子、貓、玫瑰和死亡2014/7/18
2003Fallet GThe G FileS2 E6(2006)G案件2014/8/01

上列的十部作品中,1994 年和 1996 年的兩部作品讓他兩度獲得了瑞典犯罪小說學會所頒發的「最佳瑞典犯罪小說獎」,之後 2007 年又以 Barbarotti 系列的 En helt annan historia 第三度獲獎。而 1999 年的作品 Carambole 則是 2000 年的玻璃鑰匙獎得主。(註:上述兩種獎項都是作品發表的隔年頒發,只是前者掛的是作品發表年度,而後者則是頒獎的年度。)

1994 年的作品 Borkmanns punkt 除了獲得「最佳瑞典犯罪小說獎」之外,在英譯後還入圍了 2006 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的「國際匕首獎」(當年的得獎者是弗雷德.瓦格斯)。

此外,1993 年的作品 Det grovmaskiga nätet ,也是這系列的首作,獲得了瑞典犯罪小說學會所頒發的「最佳處女作」( Debutant-diplomet,英語:Best debut novel),我不確定這個獎的獲獎資格為何,這本小說是他的第二部作品,但卻是他犯罪小說的首作(88年的處女作並非犯罪小說)。

除 2000 年的作品 Ewa Morenos fall 改編成電影的名稱叫做 Moreno och tystnaden(英譯為 Moreno and silence,翻成中文和 CinemaWorld 的中文片名一樣),其餘改編後的電影/迷你影集名稱都和原文書名相同。

表格中影像改編那一欄的 S1、S2 這樣的寫法並非表示是影集,而是區別在 2000-2001 和 2005-2006 間拍的這兩個系列。在這兩個系列中,除了飾演 Van Veeteren 的演員 Sven Wollter 沒變以外,其他角色像是 Münster、Moreno 等人都換了演員。

第一個系列的三個故事,是三部各三集的迷你影集。而第二個系列則是拍成了六部電影,但第二系列的這六部電影中,只有第三和第四兩部是在電影院上映,另外四部則是直接發行 DVD。第二個系列的這六部電影在台灣播出過, CinemaWorld 這個電視台於 2014 年先後播出了這六部電影。


雖然我很高興 CinemaWorld 這個電視台願意播這些片,但這台的翻譯常常讓我搖頭不已。我不懂瑞典文,但常常光看字幕就會覺得一定哪裡翻錯了。

從字幕翻譯的用字習慣中,可以很明顯發現大多數都是中國的譯者(我講得比較保守一點,很可能全部都是中國譯者)。用中國譯者就算了,我覺得他們的中文編審很混,系列電影中常常前後的譯名不統一,以這個 Van Veeteren 系列來說就好,劇中的主要角色 Van Veeteren 就在不同部電影中出現了「凡威特倫」和「范維特倫」兩種翻譯,而另一個角色 Münster 則是出現過「明斯特」和「蒙斯特」兩種譯名(實際上發音比較接近明斯特),其他還有好幾個角色也都有這樣的前後譯名不一的問題。

而我覺得最扯的是「Carambole」這部片的中文片名竟然翻成「楊桃」。楊桃的英文是「Carambola」,注意到了嗎?字尾最後一個字母是 a 而不是 e,我的英文不夠好,我不確定「Carambole」這個字在英文中到底是不是也有楊桃的意思,google 了一下之後,Carambole 這個字似乎在某些語種中是楊桃的意思。不過這個字在瑞典文和荷蘭文中的意思是「碰撞」。劇中也沒有任何和「楊桃」有關的事情。我不知道翻譯是看錯單字或著是其他的原因,但翻譯和編審看完電影沒有發現和楊桃有任何關係後,不會懷疑自己翻錯了嗎?


抱怨完了翻譯,我們回到正題。

Borkmanns punkt,直接英譯就是 Borkmann's Point,這說的是主角 Van Veeteren 已過世的老上司 Borkmann 的一個觀點:當案件調查到一個階段,到達一個臨界點時,所有的新線索都顯得多餘,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一切所需的狀況及資訊,要做的只是尋找一個新的角度,一個新的出發點來看待這些線索,就會找到解決的方案了。Borkmann's Point 指的就是這個臨界點。

原著小說中在 Borkmanns punkt 這個故事發生時,Van Veeteren 還沒退休,而是在渡假期間順便協助解決了這個案件,但改編電影時,為了配合整個系列後續五部,所以故事的一開始,就讓 Van Veeteren 繳回佩槍退休了,而在退休後的休假旅程中,順便的協助之前的下屬 Münsters 解決案件。

這部的中文片名「雙屍風雲」翻得還不差,畢竟直接說 Borkmann's Point 不太容易讓人理解是什麼。後面其他幾部電影,除了 Carambole 以外,基本上都是原文片名直譯,也沒有什麼問題。

Carambole,英譯的書名 Hour of the Wolf 直譯是「狼的時刻」,意思是黎明前的一小時,黑夜與黎明交界的時候,典故來自羅馬人,他們認為那個時候魔鬼的作用增強,邪惡勢力得到擴張,也是狼群最活躍的時刻。而原文的名稱似乎更準確地反映了本書的主題,carambole(英文為 carom)在撞球裡的意思是一次擊中兩球(我不太懂撞球術語,看說明應該是這樣,若有錯誤歡迎指正),這也就是我前面所提到,「楊桃」的片名翻譯根本就是亂翻的原因了。

Carambole 的故事從一個醫生在雨天開車撞死了一個男孩而逃逸,但是被某人看到了,於是被勒索開始,接著 Van Veeteren 的兒子被發現遭人打死在路邊,所以 Van Veeteren 就主動出來協助辦案了。

就如同小說一樣,整個 2005-2006 系列的六部電影中, Van Veeteren 出場的時間是越來越少,主要都是之前的下屬 Münster 和 Moreno 在辦案,當他們解決不了,就會來諮詢 Van Veeteren 的意見,然後 Van Veeteren 就出馬協助破案了。

直到最後一個故事 Fallet G,講的是 Van Veeteren 退休前唯一一個沒有解決的案件,因為沒有證據,一位他認為殺妻的丈夫兇手依舊逍遙法外,而這個他懷疑的兇手叫 Jaan G. Hennan,所以這個懸案就被稱為 Case G (Fallet G)。多年後,和當年那件懸案有關的私家偵探 Maarten Verlangen 失蹤了,Verlangen 的女兒來找 Van Veeteren,告訴他說她父親失蹤了,並且說他父親告訴她說他正在調查當年那個懸案,而且找到當年的案件的新線索,她認為他父親是因為這樣才失蹤的,於是,已退休的 Van Veeteren 再度出動調查這個案件。而最後破案的關鍵,又再度呼應了 Borkmann's Point,因為當年對一切都看得太理所當然,沒有換個角度來調查這個案件,才導致無法解決。

其他的故事我就不說了,因為我不太會拿捏爆雷的分寸,總是很容易不小心講太多,為了避免我不小心爆雷,就請各位自行去看故事吧。

Van Veeteren 系列的故事,其犯罪手法其實都不是太新穎或特別,但 Håkan Nesser 總是可以把故事說的很好看,並且引人入勝,給予讀者驚喜。讀者常常在故事的開始,或著前段就知道兇手是誰,剩下的,就是看 Van Veeteren 怎麼在這些線索之中尋找關聯,並抽絲剝繭的找到答案了。


這系列的十部作品一直到 2006 年才首度被英譯出版(最先被英譯的是系列第二本 Borkmanns punkt),直到 2014 年,系列最後一本 Fallet G 被英譯,總共花了九年時間,才全部英譯出版。我不知道台灣哪時候才有中譯,但我很期待這系列的作品能夠中譯,讓更多中文的讀者能夠欣賞。

在作品還沒中譯前,要不就是看英譯的版本,不然,就先看看台灣有播出的這六部電影吧,不會後悔的。(CinemaWorld 會一直安排重播曾經播過的片,請自行注意節目表觀賞,我想總是會等到重播的)


附註:2013年 Nesser 在中國的演講,東方日報的報導:瑞典作家內瑟爾談北歐犯罪小說:不能只有謀殺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